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既与个体的风险准备水平有关,还与系统的风险分散和承担机制有关。

比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发行用泰铢计价的公司债,融到泰铢之后,在泰国的日本公司可将泰铢,用于在泰国的生产活动。中国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但东亚国家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如熊猫债券)或中国发行的东盟国家货币债券数量有限。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这个资金池中的外汇储备总量是1200亿美元,后来又加到了2400亿美元。为什么泰国会发生危机呢?三条直接原因:第一,长期经常项目逆差,1990年-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对GDP的比,年均是7%。欧洲国家先建立ECU(欧洲货币单位)汇率体系,最后形成单一货币Euro(欧元)。ACU的提出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进行货币互换时还要遵守IMF的一系列条件。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盯住ACU,东盟+3各国中央银行可以稳定同其他成员国家之间的汇率,以避免竞争性贬值。在全世界进行税收筹划,使公司的全球税负最小化。

全球金融周期提取的共同因子抓住了主要关切,更容易集中于技术上的讨论,便于国际协调的开展。在既有的文献中,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 第一,某个全球因子的解释力。若遇上中心国家货币宽松驱动的全球金融周期上行,全球货币条件和流动性的改善为本国的信贷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加速了国内金融周期的触顶。此外,微观主体行为也会将美国金融状况传导至其他国家,如Kalemli-Ozcan(2019)提出的全球投资者的行为受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他们的一致行动影响了全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

等到2015年,相关的政策应对措施也有部分付诸实践,例如巴西在2011年为应对投机性资本流入和本币升值,对外资购买国内债券征收6%的金融交易税,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资本管制措施。三、全球金融周期的驱动因子 (一)全球风险因子(VIX) 首先,Rey(2015)提出VIX代表的风险偏好与全球金融周期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额外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并走向应用的速度提升,中心国家向其他国家外溢效应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周期的关联有三条直接的途径,第一,美元是全世界贸易、金融和储备资产的重要计价货币,美联储货币政策改变了美元计价资产收益、负债的成本,从而影响微观主体和国家主体的决策。全球经济周期实际上揭示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发展更加难以独善其身,均要或多或少地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际贸易重新蓬勃兴起,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告诉我们:各国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行业,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增长水平。

这个结果令人震惊,印象深刻。Eichengreen(2011)则认为寻找技术上的共识最为重要,如果各国能够稳定处理开放经济下的内外部均衡,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容易达成共识。可以看到,后来作者在描述两难选择的时候增加了很多限制条件。(二)美联储货币政策 其次,Miranda-Agrippino and Rey(2020a)发现全球金融周期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周期高度一致。

两种机制作用下,全球金融周期产生对本国信贷周期的影响。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主要参考本国的经济周期,较少会考虑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状况。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最典型的,Levine(2001)通过理论和实践论证了国际金融自由化加速了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的外汇干预和资本账户管制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基于平滑消费、分散风险的优势,各国普遍跟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的贸易分工更加具体、要素流动更加频繁、技术溢出效应更加凸显,世界经济变得紧密联系、休戚与共,逐渐形成了全球经济周期。第二,区域的领导者一般不会主动破坏区域协调。从这个角度考虑,确实可能存在一个周期性因素可以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指标变化产生影响。(三)国内:审慎的国内政策应对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全球金融周期对本国的影响已经有学者通过跨国面板的实证研究讨论分析(Epure et al.,2021)。其三,全球金融周期的作用机制和政策应对,依然延续传统的分析视角。除了跨境资本流动这一直接的途径,跨国企业的转移定价、国际银行的内部定价、全球的美元离岸资金池都会顺其产生联动变化。

在学者的讨论过程中,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货币调控机制的变化。全球金融周期可能成为国内金融周期的重要催化剂,加速国内信贷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和萎缩,这在新兴市场国家表现的十分明显。

第二,全球货币和流动性状况的改善,造成了跨境资本流动的繁荣,本国主体更容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获得资金(De Hass et al.,2014)。受中心国家货币政策驱动的全球金融周期,更加反映中心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

通过,跨境资本流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联系,各个国家的资产价格、风险溢价、杠杆率等呈现高相关性,全球金融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球金融周期。在金融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Fama and French(1992,1993)提出的因子模型,少数的几个因子便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异质性股票的价格走势。

随着国际经济和管理环境的变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稳健增长,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状况通过:(1)跨境资本流动。首先是本国信贷增长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越来越大。2008年金融危机缘起于美国,但平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还是依靠美国的一系列政策操作,这说明美国依然处于国际货币舞台的核心位置(Goldberg,2010)。

虽然经济理论至今没有完全驯服国内金融周期,但不断演进的政策框架、调控思路、应对工具和处置办法让各国在面对国内金融周期时越来越得心应手,国内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在减弱。随后,本文将详细地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概念兴起、驱动因子、特征事实和政策应对进行综述。

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移民、汇率制度、主权借贷等机制构成了这种完美的保险机制。宏观审慎中包含两类工具可以防范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跨周期的缓冲型工具、抑制风险传染的资产负债工具。

全球金融周期作用下,跨境资本流入存在两个途径的影响机制:第一,资本流入、本币升值,强化了借入外币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更多的信贷(Borio and Zhu,2012)。Davis et al.(2019)和Miranda-Agrippino and Rey(2021)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不同类型的资产价格,并从中提取共同因子,这些所提取的共同因子同样有超过0.8的高相关系数。

同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意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依旧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核心位置。四、全球金融周期作用下的特征事实 (一)中心国家的外溢性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的外溢性愈发明显,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国家,其国内经济和金融情况、政府财政货币监管政策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够跨越国家边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外溢效应。全球金融周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来自学术界、监管层、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Calvo et al.(1996)关于资本流动的经典讨论已经论证了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将引发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

在学术研究上,全球金融周期的提出也有众多的价值和意义。金融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全球金融周期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这一变化在宏观上来自于华盛顿共识后各国对资本管制的放松,微观上来自于对全球分散化投资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外币风险敞口、杠杆比率、机构间风险敞口等资产负债工具,强调了对单一业务、单一市场的风险可控,进而避免风险在机构之间、市场之间的传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金融周期影响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体制成本,隔绝了外部冲击的一阶影响,即使面临较大的冲击,也能为中国的政策应对赢得时间。分布在五大洲各个国家的858种风险资产价格,可以被一个全球因子解释25%的方差变化。

若遇上中心国家货币紧缩驱动的全球金融周期下行,资本流动的截然而止、本国货币的骤然贬值将加剧国内金融体系的压力,应对不当往往会引发经济衰退。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大幅提升。